10月29日,患者朱紅英在丹陽市中醫院做手術,不承想手術進行到一半,醫生髮現事先準備的工具不匹配,臨時派人到常州去取。朱紅英在等了約3個小時、加註兩次麻藥後才重新手術。雖然手術成功,但朱紅英和他的家人希望院方就手術“意外”道歉並給予相應補償。但院方的回應是,特殊狀況,沒過錯。
  出現這種意外,醫院的解釋是由於供應鋼板的供應商出現變動,提前準備的三套工具都不匹配。其想表達的意思就是:醫院已經儘力預想了一些可能的意外,但最後還是出現了新的意外,這不是醫院能力控制範圍內的。這種“心安理得”的態度並沒有說服人們,反而可能激起一種對抗與反感的情緒。
  其實,糾纏於誰對誰錯,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重要。人無完人,金無足赤。醫療工作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或大或小的疏忽與意外。病人希望醫生的工作完美無瑕,從實際操作層面來講,基本是不可能的。糾纏於意氣之爭,最後不會有真正的贏家,只會產生越來越多的隔閡和敵對。醫院覺得患者很麻煩,患者覺得醫院不靠譜,這種自我防衛和相互攻擊,怎麼來承擔那些很可能會發生的壞結果?
  醫療對抗疾病時,並非是萬能的,有各種高風險相伴隨。出現了意外,醫院應該把“估計不足”當成錯誤,查漏補缺,把一種錯誤反省成一類錯誤。通過進一步健全程序和標準,防範今後再倒在同一條河流中,這其實也是患者希望醫院表現的態度。
  醫院如果繼續把“估計不足”視作正常,顯然是忽略了這種錯誤是患者冒著生命的危險、用現身說法的方式在提醒醫務工作者要把工作做得細緻再細緻。只有在這種細節上予以重視,未來才可能避免犯下錯誤,避免這種醫療意外發生。
  醫療意外或事故的成本幾乎是世界上最高昂的一種,它甚至可能會讓人直接失去生命或健康。重要的不是錯誤,而是我們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到什麼,更別輕易放過那些用生命換來的“錯誤”。人們當然希望醫院能不斷發現和更正錯誤,反省中完善不足,但刺眼的現實是,醫院們總是千方百計掩蓋錯誤,逃避問題和過失。這種絕不認錯和習慣性的歸因到“患者錯得多一點”的思維不是一天養成的,很可能也不是個別現象,這才是最讓人糾結與不放心的一點。吳帥(廣東 醫生)  (原標題:別輕易放過那些用生命換來的“錯誤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k73tkjr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